合肥宋朝墓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合肥宋朝墓,包拯的墓在那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宋朝包拯的籍贯是哪里
  2. 合肥有什么历史遗迹
  3. 包拯的墓在那里

[One]、宋朝包拯的籍贯是哪里

〖One〗、宋朝包拯的籍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

〖Two〗、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Three〗、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Two]、合肥有什么历史遗迹

〖One〗、合肥历史遗迹有好几处,比如三国新城遗址、古教弩台、庐州府城隍庙、包公园等。

〖Two〗、三国新城遗址位于合肥西郊,距今约1800年,其土城残基至今犹存,堪称合肥最古老、最完整的历史遗存;古教弩台,亦名点将台,位于安徽合肥在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庐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清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打合肥,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地方官筹款重建,因经费缺乏,中途停工。光绪五年(1879),由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出面募捐续建。

[Three]、包拯的墓在那里

买好去南京的票后,还有两个多小时的空余时间,决定去瞻仰包拯墓。据专家考证,包拯墓位于合肥东部的荒野上。一九七三年,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掘出三十五块包拯遗骨。当地政府于一九八七年在合肥市芜湖中路建起了庄严宏伟的新墓园,安放了这些遗骨。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寒冷故游人稀少,却正合我心意。购票进门便看到一巨型照壁,上书“包孝肃公墓园”六字。照壁的后面是“子母双石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肃穆处所的外部建筑,通常左右各一。随后在神道右边发现一石碑,由一只昂首的石龟驮住,因年代久远字迹已辨认不清。见过石碑后,正眼处就是神门,意为神灵经过之门。迈过神门,又是一笔直神道,左右是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组成墓前石刻群,名为“石像生”。因有三对,是沿袭唐制指此处主人是三品以上官员。包拯所任比较高官职应该相当于副宰相,算是位高权重之人。宋代石雕比较中轨中矩,并无唐明时期的洒脱随意。不过那只石虎倒是温顺得可爱。穿过神道便是“享堂”,是包拯灵牌陈列所。有工作人员推销香火,摇手拒绝。今日来此地,我所敬仰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尊神。“享堂”四处牌匾甚多,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目光略过,大意是包公之大义光照千古。出得“享堂”便是包拯的墓地,除一石碑外便是一钵黄土,清风普照,令人肃然生畏。经过几处回廊,急不可待的来到包拯墓室。忘记说了,包拯墓地上为黄土,下为墓室。与明十三陵的建构有几分相似。我在入口处停留了一会,便一个人走了进去。先是经过直廊,左转便见到一红漆楠木棺置于回廊尽头的墓室中,被玻璃门隔开,室内灯火通明。墓室前中央是一块石台,上刻墓志铭字样。想起包公的公正廉明,面对棺中包拯遗骨,怎不让人肃然起敬。包拯墓区北侧为包拯家属的附墓群,其妻其子其孙皆葬于此,最醒目处是一石刻,上书包公家训,其中一句“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真是铁言铮铮,让人实在感叹不已。墓区南侧是包公生平陈列馆,进馆一观,了解到包公原来是楚国人申包胥的后代,看来楚地出良臣啊。细细看过介绍,原来包公本人并不是电视里那般壮实威武,而是身材仅有一米六多的白面男子。其事迹一一仔细看过,边看边赞,边看边叹。随口吟出一句“自古清官何处觅,此地公明一天尊”,算是纪念。回到照壁,抑不住兴奋便拨通了母亲的电话,了解到我正参观包公墓,母亲连声叫好,并缓口言道:“你要向包公学习,学做人学做事,为人要有气度,心胸一定要开阔。你走了这么多地方,也算是见多识广,你每到一个地方,要懂得当地的人情世故。现在社会很复杂,你能抽时间去包拯墓看看,我很欣慰......”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