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发型敦煌的问题,以及和敦煌壁画人物特色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敦煌服饰来源
褶,通“袭”,指一套衣服,包括上衣和下袴。袴褶是一种胡服,是少数民族男子的常服,其便于骑马奔驰和劳作。
敦煌古代是少数民族的放牧场所,后来虽转向农耕,但境内仍然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众群,所以袴褶就成为当地的普遍着装。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画有其具体图像,上褶为圆领、对襟或左衽,窄袖紧身,衣长不过膝,多以缣帛或织锦做成,也有用皮革者。领口、双襟、袖口及下摆均以异色锦或较厚实的质料缘边,既美观又耐磨。下摆或作曲裾,或作平裾。上褶无扣襻,腰中系带。
缚袴与胫衣莫高窟第285窟南壁西魏
下裳为袴,有小口、大口之别,有的在膝部以带子系缚,名为“缚袴”。下袴一般用白叠为料,是由一种木棉细丝织成,亦名榻布。所以下袴多为白色,在白袴外还可以套上胫衣,胫衣是指下腿的袴套,其好处是乘骑作战或外出,可保护腿部肌肉皮肤少受摩擦,而且行动起来更为灵便。
〖Two〗、古代男子的袍服为何有长短之别?
宋神宗年间,西夏攻占沙州,敦煌归西夏党项人统辖。李元昊统治以来,仿效中原政权制定服制,文武官服与唐宋官服相似,西夏男子均着袍服,但有长短之别:劳动者袍长至膝部,下穿袴,类似袴褶的样式;贵族的长袍长至脚面,与唐代的袍服相同。
西夏武官服饰榆林窟第29窟南壁西夏
如上图,前二人分别是沙州监军和瓜州监军,乃当地的军事首领,戴金锦暖帽,着圆领窄袖长袍,胯两侧有护髀;第三人戴黑漆冠,着襕袍。
西夏贵族妇女着左衽窄袖通裾大襦,长至膝下,有内外两重,内襦比外襦长出一截,下为百褶长裙,形成三重衣的视觉。平民妇女着交领云肩宽袖上襦,系腰裙,下为长裙。
〖Three〗、为什么要在袍服的膝下部位加一横栏?
穿衣服的目的一是御寒保暖,另外就是障蔽,所以上古时人们着深衣自上至下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礼记·曲礼》中有“劳毋袒,暑毋褰裳”,其大意是说,即使在劳动之时,也不能将身体暴露于外,即使在暑天也不能将衣裳掀开,这就是礼。
男子袍服莫高窟第130窟北壁盛唐段文杰摹
将袴子直接穿在外也会被视为失礼。宽袍大袖成了儒者的风范,进入唐代以后男子的常服就开始以袍服为主。袍服下长至踝,以不拖到地面为准。
袍服和襕袍莫高窟第103窟南壁盛唐
如在膝下部位加一横栏,以象征古代上衣与下裳的分制,称曰襕衫、襕袍。袍服之制一直沿用到明清。从袴褶到大褶衣再到袍服,反映了敦煌服饰汉化的过程。
[Two]、为什么唐朝会在大敦煌画壁画
因为敦煌处于印度佛教文化、中原道教文化、西域文化重叠交互影响的区域,唐朝为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就逐步产生了敦煌壁画和飞天。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堪称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灿烂的一颗明珠。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惊人的伟迹,享有崇高的地位。
[Three]、敦煌壁画人物特色
〖One〗、在表现人物方面,唐代敦煌壁画中涌现出许多女性形象,如菩萨、飞天、乐舞伎等,这些人物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其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完美诠释了“形神兼备”理念。
〖Two〗、从绘画技巧方面来看,唐代敦煌壁画普遍采用“骨法用笔”画法,更加重视壁画细节的描绘,努力实现壁画的高度写实目标;在色彩上,唐代敦煌壁画既能华贵艳丽,又可清新淡雅,在表现人物形象方式上有了更多选取。
〖Three〗、同时,唐代还首次将晕染法应用在壁画上,更加凸出了壁画的层次感。唐代敦煌壁画因存世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形象逼真,成为中国壁画历史上浓厚的一笔,在研究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于本次唐朝发型敦煌和敦煌壁画人物特色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