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臣宣读圣旨

其实宋朝大臣宣读圣旨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北宋圣旨格式,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宋朝大臣宣读圣旨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明朝如何接圣旨
  2. 北宋圣旨格式
  3. 宋朝封后的诏书

[One]、明朝如何接圣旨

〖One〗、太监拿着圣旨,到某人家中宣旨。进门口先说一声:圣旨到,谁谁接旨。然后,接旨人慌忙率领家人跪下。

〖Two〗、太监继续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何如何。最后,以"钦此"两字结尾。

〖Three〗、接旨人要在最后高呼一声: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先秦时代,诸侯的诏书一般是“命”“令”,自己则称“寡人”。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将尊后由王变成“皇帝”,“朕”也由大众之语(屈原《离骚》称朕,《芈月传》中芈月称朕,你就笑笑)变成了皇帝独享,皇帝的命令专称“制”、“诏”,布告公文称“诰”。

秦始皇认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并刻于玉玺之上,不过很难知晓当时发布的圣旨开头会怎么说,但是肯定会用“制”、“诏”、“诰”三字。

汉朝沿用秦朝制度,圣旨大抵上和秦朝无二。两晋南北朝时则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说辞改为“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只是为了证明皇位的天授,并没有用在颁布诏令之上。

到了大唐,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开头一般用的是“门下”二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其实直到宋朝皇帝和大臣们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且宋朝沿用唐制以“门下”二字开头,但是例如顽主宋徽宗则喜欢瞎搞搞,就会用“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

[Two]、北宋圣旨格式

〖One〗、宋朝圣旨的格式是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或诏曰开头,中间为诏书内容,结尾以钦此加盖皇帝章加年月日结束。

〖Two〗、宋朝延续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由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Three〗、宋代的圣旨,在形式上是中书省写给门下省,让门下省审核的文件草稿。当门下省审核通过签章,政事堂中书门下平章事签章、参知政事签章、皇帝加盖玉玺之后。这份文件草稿,就具备法律效力。就变身成为圣旨。

〖Four〗、上述几个部门、人员,有一方对文件草案有异议,那这就还是一份文件草案,而不是圣旨。

[Three]、宋朝封后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钦承宝命,绍缵鸿图,霈纶綍之恩,诞敷庆赐。朕之嫡皇后蒙美姣德才兼备,宗室佳媛,诞钟粹美,含章秀出。素有柔明之姿,懿淑之德,敬慎持躬,树芳名于椒掖。人品贵重,性资敏慧,训彰礼则,幽闲表质。仰承天命,特册封蒙美姣为中宫皇后,赐居花都宫凤仪殿。钦此!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