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唐朝是怎么过元旦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的人怎么过年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唐朝过年习俗
〖One〗、唐朝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历史中,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无论从国土面积、政治实力,还是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来看,唐朝都是当之无愧的盛世皇。后人所沿袭的很多过年习俗,其实都是从唐朝时期流传而来。
〖Two〗、唐朝时过年的景象、以及繁华的程度,就算大家把自己所见过的,所有繁华景象加在一起,也仅有唐朝时过年景象的一半而已。当时有诗云“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其实说的就是大唐盛世之时,人们过春节时的节日气氛。
[Two]、元旦的历史演变
〖One〗、元旦这个节日,可以说是古已有之,但也可以说是近现代才有的,因为所用历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导致虽然是同一个词语,表述的日期和内涵却大有不同。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元旦的发展历史。
〖Two〗、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旦"是日子的意思,"元"是数字初始的意思,那么元旦就应该指的是一年当中的初始日期。我国最早的历法是夏历,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历法,今天的农历就是从夏历演化而来的。
〖Three〗、夏历中虽没有元旦的概念,但对于各个季节的初始月份已经非常明确,比如说春天来临的第一个月是正月,冬天来临的第一个月为冬月等等。毕竟得先有一个"元月",才能确定这个月份中的第一天是元旦,所以先秦时期的正月概念对于后来出现元旦的概念非常重要。
〖Four〗、当然,前秦时期三大朝代也是不统一的,比如商朝就以冬天的最后一个月为正月,周朝又以冬季中间的月份为正月。这些规定对后来元旦应该放在哪个月份,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只不过最后还是夏历"胜出"罢了。
〖Five〗、秦一统之后,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基础上,对于历法也有明确的统一规定,秦始皇规定的是进入冬天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的十月份为正月,出发点是农业社会在冬季来临之前忙忙碌碌,进入冬季开始休息,算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直到西汉武帝时期,才又把正月恢复到夏历中春天的第一个月,出发点是人完整的经历了一遍春种、夏芒、秋收、冬藏的循环,从新的春天开始又进入下一个循环。
〖Six〗、虽然从这里开始一月的第一天成了元旦,但当时还不存在元旦这个词,而是用一些别的词来表述。比如东汉文学家崔瑗的《三子钗铭》中就把正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正";到了东晋又称为"元辰";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将这一天叫做"元春"。你会发现,无论名称如何演化,都带有一个元字,只不过在这个"初始"的概念下,用哪一个字来表述日子有些变化而已。
〖Seven〗、直到《晋书》中的一句:"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才首次提出这个词。《晋书》是谁写的呢?是唐朝的房玄龄等人,也就是说直到唐初才开始使用元旦来表述正月一日这一天,而且使用并不广泛。因为后来的唐德宗还用过"元朔"一词。直到宋代,元旦的叫法才被广泛使用,直至封建王朝的尽头清。
〖Eight〗、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尽管元旦的曾用名非常多,但这个初始日期的概念是早已有之的。与此相对应的,西方从罗马帝国建立前夕的凯撒开始,也提出了元旦的概念,当然他们用来代指的是西方历法中的一年中的第一天。凯撒所确定的这一历法系统,后人用他的姓氏来命名叫做儒略历,但儒略历的偏差比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与大自然的循环不匹配。于是到了中世纪后半期,一位叫格里高利的教皇将儒略历进行了改进,被人们称为格里高利历,这也就是现在的西方历法了。由于西方自大航海以后对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力,西方历法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今天人们都叫它公历。
〖Nine〗、民国从1912年开始正式使用西方历法,并把传统的农历元旦规定到了西历的第一天。但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都把原本的元旦,也就是农历的第一天作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来庆祝,你把它的名称拿走了,总得再给取个新名字。由于农历的第一天与传统二〖Fourteen〗、节气中的立春挨得最近,于是就将其称之为春节。
〖Ten〗、尽管元旦这个词"移形换位",但对于中国人心目中最大的那个节日春节来说,也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该怎么重视还是怎么重视。所以直到今天,元旦的意义也大部分集中在企事业单位的年会上面,对于市井百姓来说,几乎还没有形成一项固定的元旦习俗。对于百姓而言,元旦到来的意义就是"离过年不远了"。
[Three]、唐朝的人怎么过年
唐朝人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当时,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诗中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写诗道:“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中说:“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当时过春节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朝人在除夕要选出男童,戴上狰狞的面具,穿上红黑颜色的衣裤,击鼓并舞蹈,说是可以驱鬼。傩的领舞者称为“方相氏”,有伴舞者以及执事十二人。唐朝诗人姚合诗中的“傩声方去疫”,说的就是这类活动。而且,在除夕这天,唐朝的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傩子乱驱妖。”王建写的“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说的就是这种春节期间独有的活动。“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除夕一过,便是新年了。新年的时候,首先高兴的是孩子,刘禹锡说:“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当然,唐朝人过春节时爆竹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唐朝时的春节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当时只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是兄弟俩,他们“性能执鬼”,居住在桃树下。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在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就成为了春联的别名。唐朝人过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白居易说:“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朝人过春节还准备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等传统的食品和饮料,当时的风俗是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唐朝诗人李郢在诗中写道“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写的就是在过春节时走亲访友的热闹景象。
文章分享结束,唐朝是怎么过元旦的和唐朝的人怎么过年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