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民间嫁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唐朝民间嫁妆的一些知识点,和为别人做嫁妆的古文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满清带着嫁妆入关是谁说的
  2. 嫁妆诗袁枚原文
  3. 为别人做嫁妆的古文

[One]、满清带着嫁妆入关是谁说的

长期以来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关于清朝是带着嫁妆入关的说法,而这种说法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事实上所谓清朝是带着嫁妆入关这种说法指的是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本不属于中原王朝的疆土,是因为清朝入关才使东北地区被纳入中国版图。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清朝入关之前的东北地区究竟是怎样的呢?清朝以前的东北绝非无人居住的不毛之地。事实上东北那疙瘩自古就有人。距今[Five]、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就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

公元前1800年前后如今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主要分为四片区域,各自生活着四个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带生活的是商朝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东面是濊貊,西边是东胡,北部是肃慎。战国时期关外的辽河以西地区和北京地区、河北北部一样都处于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统治下。秦汉一统后中原王朝仍统治着辽河流域一带。在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前燕和后燕曾分别管辖过辽河流域。南北朝后期兴起于如今辽宁抚顺新宾县一带的高句丽人占据了辽东半岛。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后中原王朝恢复了对辽东地区的管辖。唐朝以后辽东地区历经辽、金、元三代的统治。到了明朝在东北设立了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辽东都司所辖地域主要是过去历代中原王朝所管辖的辽河流域一带;奴儿干都司所辖地域主要是女真部落聚居的地区。辽东都司大体上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奴儿干都司主要位于如今吉、黑两省以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明代的辽东都司在行政区划上一度曾隶属于山东府管辖。

由此可见清军入关之前关内和东北地区(至少和辽宁地区)就颇有渊源。在清王朝入关之前辽东地区就已有中原内地迁徙去的的汉人定居,清朝入关前的汉军八旗就多是由这些人组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出身也是中华先民闯关东的历史见证:曹家本是汉人,世居辽宁铁岭,后金立国后被编入满洲正白旗。1588年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地区后建立八旗制度、发布满文,从而导致关外文化和关内文化的差异加大。清朝入关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山海关外的白山黑水视为自家保留地。

从顺治朝开始旨在禁止中原汉人进入东北的柳条边篱笆墙就已开始动工。清朝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担心汉人的进入会破坏祖宗龙兴之地的风水,实际上清政府是盘算着有朝一日万一被中原百姓推翻后还能重返关外落脚。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积贫积弱,东北日渐沦为俄、日两国竞相争夺的势力范围,眼看自家老巢有陷落于俄、日之手的危险,加之此时的满族也已融入中华文明,于是逐渐放宽了中原内地百姓移民东北的限制。从1860年《瑷珲条约》签订起清政府就逐渐开始取消严禁汉人出关的禁令。

后来随着日、俄两国对东北的觊觎野心表露得越发明显使清政府开始转而鼓励关内民众出关开荒定居。当时清政府曾规定谁开的荒地就归谁所有。据《胶澳志》记载:“当时的奉天、锦州二府有很多荒地。只要稍加开垦即成膏腴良田”。清朝入关时曾将二十多万满人迁入关内,从而造成土地肥沃而又辽阔的东北平原一度变成了“千里无人烟,万里无鸡鸣,群兽常出没”的天然野生动物园。当时的史书对此曾记载道:“关东地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而‘荒’居首位”。

晚清时期黄河下游连年遭灾,而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腐败救灾效率也呈下降趋势,一时间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迫于生计不得不另觅出路。清政府对中原内地百姓移民东北之事并不是一天之内解禁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放宽的过程,早期的移民者仍不得不面对朝廷的诸多限制。最终求生意志战胜了朝廷的禁令:一批又一批中原内地百姓不顾朝廷禁令出关讨生活,因此赴关东讨生活就被称之为“闯关东”。闯关东说白了其实就是逃荒:就是在老家过不下去的老百姓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逃荒的。

1897年清政府完全放开中原内地百姓移民关外的禁令,到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出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的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闯关东因此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今时今日东北地区汉族居民的祖先多是关内河北、山东等地迁徙而来,同时部分蒙古族、朝鲜族也来到关东地区讨生活,他们共同开发经营着东北的白山黑水,也共同抗击着外来侵略者。

这些汉人、蒙古人、朝鲜人从老家带来的诸多习俗和关东本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东北独特的人文风貌。闯关东其实是一条危机重重的路途:或在路上遭遇盗匪,或在海上遭遇台风,所以许多人还未抵达目的地就葬身在路上。在当时前往关东确实是需要怀揣希望而又不顾身家性命去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所以才会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样的俗语。如果不是在老家生活不下去,那么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难以想象的。

在另一场声势浩大的人口迁徙浪潮——走西口的过程中人们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首民谣直接道出了当年那些离乡背井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心底的心酸无奈。晚清民国时代一方面是天灾不断,一方面是社会局势动荡。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压力之下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讨生活。直到解放前夕闯关东的人口就从未停止过。解放后随着国家形势安定下来才使大规模的闯关东现象逐渐停止了。

[Two]、嫁妆诗袁枚原文

〖One〗、袁枚(1716-179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世称随园先生。清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县令7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Fourteen〗、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倡导“性灵说”,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等。

〖Two〗、据说袁枚的小女儿,天资聪慧,不少名门望族前来求亲,他均末允,却将她嫁给姑苏城一个百姓之子,并作了一首《嫁女词》相送。

〖Three〗、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公婆的恩泽不在于富有,夫君的怜爱、爱惜不在于你的姿容。姑,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夫称妻的母亲亦为姑,夫之父母合称姑翁、姑舅、姑嫜。妻之父母合称舅媪、舅姑、外舅姑。唐代王建《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Four〗、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只愿你们夫妻常沐在和熙的春风,时时传来“关睢”的歌声。关雎来自《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Five〗、袁女遵父训,把这首词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在当时的社会,袁枚有如此的襟胸,袁女有如此的慧德,是为难得。时下女性追求“高富帅”,梦想嫁入豪门,男性追求异性貌美绝色,贪图“小鲜肉”,与袁枚相比,真是云泥相望。

[Three]、为别人做嫁妆的古文

〖One〗、1《金玉良缘》是一个很好的古文作品,适合作为嫁妆。

〖Two〗、2《金玉良缘》是一部描写女子婚姻的古代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展现了婚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智慧和勇气。

〖Three〗、这部作品以其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描写,成为了古代女性婚姻观念的重要借鉴。

〖Four〗、3在古代,女子的婚姻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大事,嫁妆的选取也是十分重要的。

〖Five〗、《金玉良缘》作为一部经典的古文作品,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帮助新娘子们更好地理解婚姻和家庭,提升自己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管理能力。

〖Six〗、因此,选取《金玉良缘》作为嫁妆是一个不错的选取。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