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宋朝兴学运动和宋代三次兴学的特点和意义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宋代三次兴学的特点和意义
〖One〗、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Two〗、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Three〗、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Four〗、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Two]、三次兴学的特点和意义
〖One〗、兴学运动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面
北宋时期的三次兴学分别是宋仁宗时期由范仲淹主导的庆历兴学、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主导的熙丰兴学和宋徽宗时期由蔡京主导的崇宁兴学。
在这三次改革当中,虽然由范仲淹主导的庆历兴学维持时间最短、在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后便戛然而止,其各种措施也显得不那么完善,但作为北宋历史上的第一次兴学运动,它依旧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和不可贬低的重要程度。
之后的熙丰兴学和崇宁兴学也都是当宋朝社会本身出现一定问题后才进行的相应改革,虽然最后也都因为时代限制而走向失败,但它们仍然各自发挥了一定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崇宁兴学实施约一二十年后,北宋便在金人的进攻下灭亡了。
作为能够载入史册的事件,这三场兴学运动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其较为普遍的规模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分布上面,这三场兴学运动最大的特点便是将教育活动扩大到了州县地区。
在宋仁宗之前,州县地区几乎没有学校的兴办,北宋大部分地域的教育事业基本就是一片空白。庆历兴学展开后,范仲淹命令全国各地无论州县都需要兴办学校,并且需要有确切的人员来进行负责和管理,“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
在熙丰兴学和崇宁兴学运动后,州县学校的设置更加具体全面,颁布了此方面的诸多优待政策,如经费、优待士人等等,学校的设置标准也更低,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教育能够覆盖全国更多的地区。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当中由国家创办的比较高学府,太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是国家文化和教育层面的风向标,太学内部产生的人才更是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太学在中国历史上也由来已久,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之后历经时代更迭仍然未曾衰亡,尤其在东汉时期更是迎来了其发展当中的鼎盛时期。
然而,在北宋初期,太学却陷入了一种低估阶段。其中不仅学生名额极其稀少,并且限制出身,只有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能够进入其中。在提倡以文治国的宋朝,这不仅是对其治国理念的一种违背,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害无益。
针对于这种情况,范仲淹将开封府内的锡庆院改制为太学,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还规定学生的学习时长必须满五百日。如果有人在这个时间段内因自身原因在请假后长久未归,那么他的学习资格将被取消。
在熙丰兴学期间,太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学生数量从庆历兴学当中的两百人扩大到两千四百人,相应的教员和管理人员也增多。
此外,这时的太学还将学生们以成绩为标准分为了外、内、上三个不同的等级,可以由外而内依次升级。这既是一种对学业掌握情况的考察,也对日后太学生们的前途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无人敢于忽视。
到了元丰年间,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愈发深入,太学内的规定也更加详细。在进入时需要由其所属的州县出具相关考试证明,等到进入后还需要面临更多的考试,分别是月考、季考和岁考。
北宋政府对于太学的扶持力度也接连增强,它将一些郡县之内的田租和息钱设置为学费,并且扩充了校舍和新建了不少学堂,从生活方面给予学生们一定保障。
到了崇宁兴学期间,除了继续扩大太学生的规模之外,又增设了辟雍专处外舍生这一机构和一些专门在职的学官和教员,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们学习环境的安稳。
科举考试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如果它的考核内容和形式无法跟上时代,那么它的作用自然将大大降低。有鉴于此,范仲淹在庆历兴学运动中就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改革。
他不仅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在考试之前必须学习满三百日,考核内容也将原来的先诗词歌赋后时政策论的顺序颠倒,大大提高了时政策论的重要性,至于贴经和墨义这种对政治没有多大帮助的东西更是直接废除不考。
熙丰兴学期间,王安石继续强调科举考试当中的经世致用性,将科举考试的考核内容完全改成了经义策论,改变了之前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状况。
另外,王安石还摒弃了历朝历代以来各个流派和不同人士对于儒家经典纷繁不一的解读,要求大家只能用他自己的注解来诠释儒家经典,否则直接就是零分。
这一做法有利有弊,虽然它统一了考试内容,但却使学生所学变得僵化腐朽,这也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的直接经验来源。最后,王安石还将国家律令列入了考试内容当中。
这原本只是为那些在考试上有所限制的部分人群所设置,后来成为每个考取进士科的人的必要科目。毫无疑问,通读国家法律必然能够对官员们在日后的为政处理上提供一定帮助。因此,由王安石所主导的熙丰兴学充满了实践价值。
相比之下,后来的崇宁兴学在创新上面便要弱了一筹,它更多只是对熙丰兴学运动的复辟和普及,而庆历兴学则担当着一个先驱的开拓角色,为熙丰兴学的出现提供了诸多借鉴经验和失败教训。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熙丰兴学对北宋社会的影响才最为深远,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思想的有力体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还曾有过废除科举制、以学校作为选官途径的想法,只不过由于当时的学校教育还不够完备才被迫放弃,反倒是蔡京后来完成了这点,“天取士,悉由学校贡举,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单看这一点,宋朝确实是做出了一个创举。
[Three]、熙宁兴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One〗、宋神宗熙宁二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改革,王安石推行一系列新法。“熙宁兴学”是新法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Two〗、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Three〗、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它将北宋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兴学运动产生深刻影响。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